19世纪末,人们发现旧有的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微观系统,于是经多位天才物理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初创立量子力学,解释了这些现象。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指出人的意识不但和客观世界不能分开,反而可能是自然科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客观物质世界正是意识产生的结果。
读到这里不少聪明的朋友可能要问,这和我们企业治理,供应链管理有什么关系呢?
传统经典的管理学已经提供很多成熟的理论和工具(SWOT分析模型,杜邦分析法,六西格玛,关键绩效指标,鱼骨图,帕累托法则,平衡计分卡 …… 在此省略一万字)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宏观层面存在的管理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管理的实践者你会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当你的管理深度深深扎进企业的微观层面(从公司到部门,从部门到小组,从小组到个人),这些理论和工具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于完全失效。无论是管理界的大咖,老鸟还是小鲜肉都必须面对当年海森堡,狄拉克,薛定谔,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这些站在人类智慧巅峰的顶尖人物所要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如何在微观层面(个人)来解释运动规律(行为)。同样也不能回避那个最关键的问题,人的意识如何来影响客观世界(个人的利益如何来影响整个组织的运行。
在这里首先要扩展一个概念:利益。传统的利益被诠释为是金钱,报酬,奖金,升迁的机会等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是所有可以名状和量化的好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狭隘的定义,因为在约束或者诱导个人行为的利益的范畴要远远大于和多于这个狭义的利益。英文的利益(Interest)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单词,既可以解释为利益也可以解释为兴趣。
现在让我们引申一下来定义广义的利益:凡是能够引起个人兴趣的都是个人的利益。再来看一下网上搜索到的利益的概念是什么。利益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指人类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来说,包括:金钱、权势、色欲、情感、荣誉、名气、国家地位、领土、主权等所带来的快感,但凡是能满足自身欲望的事物,均可称为利益。好像和我们定义的差不多,但是略微有一点差异,让我们举个例子来看一下。
案例:Michael 是在某世界500强电子行业有近30年从业经验的资深研发总监,参与过公司多款重量级产品的研发全过程。所以公司里晚生后辈都尊敬地称其为老法师,不管有什么产品和管理上的问题都愿与其交流探讨。而且Michael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多给年轻人机会,不管是升职还是加薪都对他来说都不重要,年头上他还婉转拒绝了公司管理层外派其去另一个国家成立和搭建研发团队的邀请。在主导研发产品的过程中,Michael一贯坚持30年来,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以及严格遵守流程的良好作风和习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德国制造业模式和日本的工匠精神。然而公司内部有另外一个说法是,Michael这样的做法(死抠每个细节,死守流程)是为了规避风险,不承担试错的成本和风险,大大扼杀了组织创新的冲动和能力。而且从近5年的市场调研来看,公司的研发成本高于竞争对手,研发周期也长于竞争对手,最关键的是成功上市的新产品绝对数量和比率也不比竞争对手高。
在此,我们不评价Michael的做法是否对,是否符合潮流,是否与时俱进。仅仅从这个案例中理解利益对于Michael这样的人意味着什么。Michael的利益不在于金钱和权力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而是一种维持现状,平稳过渡,拒绝动荡的心态。也许他心里知道,也许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但是这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强烈诉求,会以一种非常冠冕堂皇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精益求精,遵守流程。这是任何宏观管理工具无法探知的信息,从而也没有办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宏观管理工具在微观层面失效的原因,第一,没有输入;第二,输入可能是错的(因为从表面来讲这样的行为时正确的但是出发点是错误的)。这是一种不可名状,无法量化,甚至自身无法意识到的强大利益。这种利益有维持现状的巨大惯性,就好像冬天被窝中的你一样不靠外力是无法起床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人利益重心在于家庭,具体表现为不能加班和出差,下班就要走,冠冕的表现形式是生活工作平衡理念。有的人利益的重心在于让老板知道,具体表现为凡事都邮件抄送老板,现写邮件再解决问题或者只写邮件不解决问题,冠冕的说法是这件事需要及时Escalation, leverage more resource for problem solving 的理念。更多的场景请读者自行脑补。
了解了以上这些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从量子管理(充分考虑个人利益参与的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定义管理(特别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从而发展出独辟蹊径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下一篇将首先拿供应链中最常见的概念Lead Time开刀,看看到底什么是Lead Time,真的就是从下订单到收到货的这段时间长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