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弈棋耍大牌的解说
自从五星体育2011年推出《弈棋耍大牌》这个栏目,现场直播四人斗地主比赛,其在黄金时段的收视率就居高不下,再加上董大师,查大师等斗地主高手的现场解说,使整个栏目更加精彩纷呈,备受大家喜爱。然而这个游戏不同于围棋和象棋,围棋和象棋属于全明博弈,每个参与者都有拥有上帝视角,差别在于个人计算和判断能力的不同。斗地主属于暗箱博弈,每个牌手只有局部信息,其行牌选择都是基于局部信息的最优决策。而作为解说者却需要在牌手的局部视角和解说的全局视角之间不断来回切换,才能做出精准有效的解说,否则不免在某些场景做出比较随口的解说。(所谓随口的解说就是那种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全无用处的分析总结)。比如,有一局解说者解释农民落单的理由是,之前有另外一个农民是炸地主大怪的,所以另外一个大怪一定在农民手里,落单不会被地主抢到牌权。这种解说未免太肤浅和简单了!因为农民在没有大怪的情况下,还有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炸地主大怪,那就是这个农民自己牌整了,手上惟一的炸弹又很小(不想闷蛋),所以炸掉地主大怪之后,开始冲刺希望把自己的牌型打出来,来寻求其他农民的支持。所以更为精准的解说应该是基于牌手局部视角的解说,如果另外一个农民炸地主大怪之后主动落单,那么可以判断另外一个大怪大概率在另外一个农民手里,可以落单。(为什么说大概率?因为还要排除另外一个牌手不会打或者乱打的情况,这又是一个人为的事先不可预测因素)当时解说者那么简单的解说完全是因为受到了上帝视角的影响,看到另外一个炸地主大怪的农民手上有大怪才这么说的。解说者在解说的时候,不可能时时刻刻非常清楚地区分,哪些信息是直接看到的(也就是牌手不知道的),哪些信息是可以通过前面的行牌推演出来(也就是牌手也是知道的)。这个时候基于上帝视角的分析就会变成从终点来看的分析,没有实际意义,不是站在十字路口的分析。开了天眼拥有上帝视角的人,在分析问题上,多多少少会犯事后诸葛亮的毛病,因为他们(解说,教授,管理顾问等)所掌握的信息量和时间效期并不和实践者在同一个维度(牌手,实操者,企业家等)。
02 无逆睹之明的孔明
既然说到诸葛亮,就不得不聊聊孔明。个人认为诸葛亮是被小说《三国演义》神化了,怪不得鲁迅会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乎。如果诸葛亮化身其正常的孔明形态,还是非常理性和理智的。《后出师表》有云: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其中逆见和逆睹都是预料的意思,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这个逆字的应用很有意思,这种对事情的事先判断和预料就好像等事情发生过之后,回过头来看(逆见和逆睹)那么精准那么清晰,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不存在这种能力的。逆字正是要表达这个意思。整篇《后出师表》的中心意思也就是要告知后主刘禅不能坐以待毙,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都要冒险和曹魏殊死一搏,但是至于结果也并非一定会取胜,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这说明,被演义描绘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其实非常清楚,往后看,云淡风清,往前走,步步惊心。事先料事如神,稳操胜券这种事情根本不存在。
03 有效理论框架的霍金
东方的智者和西方的智者,其实是走在了攀登真理高峰的两条山麓之上。虽然殊途但是同归。霍金的著作《大设计》描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法,那就是有效理论框架(在物理学中,有效理论是一种框架,被创造来模拟某种被观察的现象,而不用仔细地描述所有的基本过程),因为人的大脑不可能处理所有细节信息(大脑处理信息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为了提高效率(隐去不必要的细节,只要能够比较精准地预测结果就行)就需要发明一个概念框架来帮助人类理解宇宙。比如,质点的应用和万有引力理论就是典型的有效理论框架,它们在大部分的时候的确能够正确预言结果,但是在某些特殊和极限情况会出问题。比如,电影《流浪地球》中提到的洛希极限,质点概念失效,那时候因为木星和地球距离太近,木星和地球都不能再看成一个质点了。不得不考虑木星引力对地球不同部分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引力差)大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地球解体。简单地说,如果宇宙终极真理真的存在的话,我们可以假设宇宙的终极真理在二维世界里呈现一个完美的圆形,那么越精准的有效理论框架就是边数更多的多边形,其无限接近于完美的圆形,但终究不是完美的圆形,这些多边形只是在某些点和终极真理完美契合,其他地方只是非常接近,近似描述。所以比较严谨的著作都会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在相当高的精度上被证明是正确的,并不会说相对论就是正确的,因为的确在某些场景中实际情况和相对论的预言不一致。
回到日常生活中来,还是来说说斗地主,人脑在判断该怎么行牌的时候,有的时候使用的是有效理论框架,有的时候是将判断构建在所能记住的所有细节之上,下面简称细节模式。因为大多数人不可能在所有时候记住所有的牌(消耗的能量太大)。比如,地主剩8张牌的时候一般打俘虏(这就是一种有效理论框架),大部分的时候的确没错,但有的时候还是会输,如果没有记住地主大牌的话。再比如,地主2张牌的时候农民一般会选择炸停,这是大脑基于有效理论框架做出的决策,因为大多数时候,地主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是整牌了,不用记细节,就可以做出判断,而且很有可能是对的。但是有的时候打完之后一瞬间,你会突然意识到已经是无猫区了,你怕再打单张会被地主2上手,这时候又开始犹豫是否应该打对子,这是典型的大脑的决策模式从有效理论框架模式切换为细节模式的案例。
04 什么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霍金的有效理论框架的建立是基于对过去所观察的事实和信息基础之上,说到底仍然不会有孔明所说的逆睹之明。回顾历史让世界变得简单明了,展望未来却让世事显得扑朔迷离。俗话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但是问题就在于当初不可能知道如此,如果当初就知道如此,只要是一个理性的人都不会选错。当你在翻看大部分研究和分析历史人物和企业失败案例的资料时,你会发现那些曾经在历史和企业当中响当当的人物和企业竟然会犯如此愚蠢和简单的错误,比如关羽,周瑜,柯达,诺基亚等等,似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比他们高明不少,如果在他们同样的位置,我们似乎一定不会犯类似的错误。这实在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幻觉。凡是能够在历史和企业当中走到如此高位的人,一定是出人也远矣,他们让我们感觉如此愚蠢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拥有了事后的上帝视角,他们所面对的是事前的局部视角。
回顾分析的目的是要总结经验并再应用,从而指导和优化以后的操作。其关键在于重建当时的场景,回到那个需要做出决策的十字路口。而不是知道结果以后,从终点回顾,把在那个十字路口没有的信息带过去作为判断的依据。典型的情况是,事后知道结果不好所以就否定当时的选择或者认为选择的方法是错误的,虽然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不是一个正确理性的思考方式。很有可能虽然现在结果不好,但是当时这样选择并没有错,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还是要这样选择,除非在当时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那个时点有另外一个信息已经显现可以完全否定这样的选择。当事情发生了,结果明确了,你总会发现有条小路可以让你改变结果,但是这条小路事先当时是否能够看得出来呢?这是个问题。而且很有可能即使当时碰巧选择了小路,小路也很快被堵起来了,因为别人会根据你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到底是站在终点在看,还是站在十字路口在看,从这两个角度看去所展现出来的图景是完全不一样的,信息量和时间效期完全不一样。
企业管理当中也经常出现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案例,这个月库存多了,下月采购和生产就少安排些,这个月缺货了,下个月采购和生产就多安排些。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卵用。举这个案例是为了说明在很多管理咨询和企业治理问题上也存在类似情况,当我们从事后来看,有上帝视角,很多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案好像一目了然,但是当你回到那个需要决策的十字路口,这些信息都是没有的。基于上帝视角,解决方案的制定永远是简单的,但并不一定有效。只有回到十字路口,重建当时的场景,基于此制定的解决方案才能应用于新的场景并解决问题。